南丫岛古称「博寮」或「博寮洲」。岛上居民几乎全为广府人,以陈、周、吴、方、曾等氏族为主,多数聚居于岛上北部的榕树湾和中部的索罟湾,尤以榕树湾居多。而南部人口较少,只在东澳和榕树塱有少量居民。他们早期多以务农及捕鱼为生。
到了六十年代,索罟湾及榕树湾先后在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四年建成码头,自此船运航线增加,吸引了众多本地及外籍人士前来岛上观光和居住,使南丫岛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海岛。
一九七八年,香港电灯有限公司在岛上兴建了发电厂,该发电厂目前是南丫岛上最大的工业。南丫岛出土的文物年限较其他离岛或本港地区久远,约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汉,足以证明早在五千多年前已有人在南丫岛居住。时至今日,学者仍不时前往考察,而南丫岛则成为全港、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考古胜地,其中以大湾及洪圣爷湾的收获最为丰富。
鸦片战争之后,虽然香港岛以及九龙、新界割让给英国,但南丫岛一直处在清政府的管辖之下。直到一八九八年,中英签订了《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》,南丫岛方纳入港英政府版图。
总体来说,由于交通不便,南丫岛在二战结束初期,发展较其他地区缓慢。目前,除了香港港灯有限公司的发电厂之外,鲜有大型建筑物或历史建筑,因而,仍然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,成为游人理想的旅游胜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