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丫島古稱「博寮」或「博寮洲」。島上居民幾乎全為廣府人,以陳、周、吳、方、曾等氏族為主,多數聚居於島上北部的榕樹灣和中部的索罟灣,尤以榕樹灣居多。而南部人口較少,只在東澳和榕樹塱有少量居民。他們早期多以務農及捕魚為生。
到了六十年代,索罟灣及榕樹灣先後在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四年建成碼頭,自此船運航線增加,吸引了眾多本地及外籍人士前來島上觀光和居住,使南丫島成為中西文化融合的海島。
一九七八年,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在島上興建了發電廠,該發電廠目前是南丫島上最大的工業。南丫島出土的文物年限較其他離島或本港地區久遠,約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漢,足以証明早在五千多年前已有人在南丫島居住。時至今日,學者仍不時前往考察,而南丫島則成為全港、乃至整個華南地區的考古勝地,其中以大灣及洪聖爺灣的收穫最為豐富。
鴉片戰爭之後,雖然香港島以及九龍、新界割讓給英國,但南丫島一直處在清政府的管轄之下。直到一八九八年,中英簽訂了《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》,南丫島方納入港英政府版圖。
總體來說,由於交通不便,南丫島在二戰結束初期,發展較其他地區緩慢。目前,除了香港港燈有限公司的發電廠之外,鮮有大型建築物或歷史建築,因而,仍然保持原有的自然風貌,成為遊人理想的旅遊勝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