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綠遊香港」計劃於2005年由長春社及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合作推展,在香港島及南丫島開拓多條生態文物徑,為兩個島的生態及文物保育作出貢獻。
遊人除可參加長春社不定期舉辦的生態文物導賞團外,也可按照公開資料,自由體驗生態旅遊,加深認識南丫島的環境生態系統、自然資源及歷史傳統文化。
路線一:榕樹灣渡輪碼頭(起點)–> 榕樹灣天后廟–> 洪聖爺灣泳灘–> 植樹區涼亭–> 蘆鬚城學校–> 索罟灣天后廟–> 索罟灣渡輪碼頭(終點)
路線二:榕樹灣渡輪碼頭(起點)–> 寶華園–> 大坪村–> 北角植林區–> 大嶺村–> 南丫風采發電站–> 榕樹灣大街/大灣肚–> 榕樹灣渡輪碼頭(終點)
路線三:索罟灣渡輪碼頭(起點)–> 索罟灣天后廟–> 騎樓石–> 東澳–> 石排灣沙灘–> 榕樹下–> 模達舊村 –> 南丫島家樂徑–> 索罟灣渡輪碼頭(終點)
路線四:榕樹灣渡輪碼頭(起點)–> 大坪村–> 北角新村–> 北角舊村–> 牙較灣–> 澳仔–> 榕樹灣渡輪碼頭(終點)

遊人沿以下路線,可先後體會南丫島的漁鄉風情,以及中西融合的繽紛色彩,行畢全程約需4小時。
遊人沿以下路線,可了解更多南丫島的自然生態,行畢全程約需2.5小時。
榕樹灣天后古廟位於前南丫島北段鄉事委員會旁邊,其創建年份不詳。廟內有清光緒二年(1877年)及宣統二年(1910年)所刻的木匾,可見此廟應有百年以上歷史。不過,榕樹灣天后廟最為特別的是守著門口的一對石獅,石獅的形狀、神態均與匯豐銀行的西式獅子甚為相似,惟後者以銅所鑄而已。1960年,廟前本為一對傳統的石獅所守護,經過多年的風霜洗禮,整座廟殘破不堪,連門口的石獅子亦不能倖免同告損毀。於是,村民便集資重修。1965年,天后廟重修落成,適逢當時大陸的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,很多廟宇及石獅都在「破四舊」的名義下遭到拆毀,更遑論生產石獅子出口。所以,村民只有在本地找人雕琢。
在南丫島北段的大灣村內,有一所陳氏家塾,建於民國十年( 1921年)。這座建築物雖名為家塾,同時也是供奉陳氏祖先的地方,而大灣村更是南丫島上唯一建有祠堂的村落。
由於南ㄚ島分為南北段,狀似樹椏,地勢頗為分明,故南北兩段的島民各建一所天后古廟,以方便祭祀。北段以榕樹灣的天后古廟為主廟,而索罟灣天后宮即為南段的主廟。
為讓公眾了解再生能源,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於南丫島興建全港首個風力發電站,運用西方風力發電的技術,風速達至某一水平後便會產生電力,並接上港燈電網。綠色電力有助減少二氧化碳排放,對環境保護有正面作用。
南丫島上共有兩個公眾泳灘,分別是洪聖爺泳灘及蘆鬚城泳灘。前者因其地理位置優越,較受西方遊客及島上居民歡迎。遊人身處泳灘,可遠眺對岸的香港電燈有限公司發電廠,建於1978年,是南丫島上最大的工業。
一個甚具歷史價值的洞穴。根據二次大戰的記載,日軍「神風突擊隊」曾在洞穴內收藏了多艘以自殺式襲擊盟軍艦隻的快艇,因而被起名稱「神風洞」。